- Jan 04 Sat 2014 20:28
存貨盤點:一年級生的新鮮回憶?揮之不去的夢魘?
- Jan 04 Sat 2014 20:24
Auditor都在做些什麼?
- Jan 04 Sat 2014 20:07
既然這麼多工作,為什麼不多找些人?
會計師們如果聽到這個問題,一定會很大聲吼妳: 怎麼不找人? 我們每年從大學聘用三四百個新人, 怎麼會少! 但無奈的現實是: 人就是不夠用. 這個現象當然跟台灣飽和的資本市場有關。新掛牌公司跟公開發行公司一年比一年少,已掛牌的公司也長不大,可是每年還是都有協理副總升合夥人,分餅的人越來越多,餅卻沒長大,每個人能分到的自然越來越少。台灣的公司最擅長的就是成本管理,從沒把審計公費當成必要的支出,都是一砍再砍,甚至相互比價後再殺價,所以審計公費二三十年都漲不上去,可是這些公司內部營運卻越來越複雜,所以公費沒漲,工時卻每年提高。新客戶,業務沒起色,成本年年升,三者相加的惡性循環就是:遇缺不補,砍加班費。合夥人一定不會先砍自己的薪水,因為他們熬了這麼多年就是為了拿這樣的高薪,於是乎就壓榨下面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一個人做兩三個人的事。根據我的粗略統計,事務所一到四年級的從業人員一周工時大約是80~100個小時,這是把被砍加班的時間也算進去。照理說,既然四大整年都忙,那多請一倍的人應該也不為過,可是這樣就把 “可砍掉” 的工時稀釋了。舉例來說:如果每個人每週工作90小時,那表示每週加班50個小時,這50個小時就成了合夥人可以用各種理由 (包括 “研究客戶帳目的時間是自己的學習成本”)砍掉的工時。隨便砍掉個10小時,就省了20%的加班費。如果雇員增加一倍,那每個人每週工時就縮短到45小時,這樣一來能砍的就只剩5小時。既然砍工時多多益善,headcount自然越少越好,只是苦了廣大四大雇員,天天熬夜頭髮白眼圈黑。
- Jan 04 Sat 2014 20:02
為什麼會計師加班到這麼晚?
其實這個問題最早源自會計師工作的“時效性”。首先,一般的公司只要根據公司法在下一年度的六月三十號之前把財報生出來,讓股東會有東西看就好。但公開發行公司不同:四月三十號之前就要把財報生出來,因為不只給股東看,還要給大眾看。而2012年開始,這個期限又提前到了三月三十號。換句話說,從公司關帳算起,會計師必須在三個月內完成客戶的審計工作,並且在新鮮熱辣,剛出爐的財報上簽名。這時,腦筋動得快的朋友可能要問了:查一間公司需要三個月嗎?當然不用,但是一個會計師不只一個客戶。以四大來說,一個查核小組要負責六到十個獨立的客戶,如果一個會計師走低公費路線,由於要攤平成本,一個查核小組有可能負責十五個account。這樣算起來,等於每1~2週要做一家公司的審計,工作量可想而知。
這時,有工作經驗的人可能要問:每年查同樣的公司,難道不會隨著對客戶的熟悉度增加,工時有所縮短嗎?好問題。工時的確可能隨著熟悉客戶帳務模式縮短,但是回歸審計的本質:身為一個局外人,要去摸清楚一群經驗老到,有權力施加壓力讓你無法查核太久,而且有理由儘可能不讓你知道他們做什麼的財會人員長達一年的工作成果,本身就是有高度風險的工作,而台灣的主管機關(金管會/證交所/櫃買中心)又基於非會計的理由,以行政命令的形式給了審計公開發行公司的會計師很多揭露及查核的責任,最後的結果就是: